施甸发现辽代陶塑“都元帅”骑马执壶
近期,施甸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组织承办元明时期契丹文化续存(文物)鉴赏会,邀请文物专家对该县部分民间收藏文物进行鉴赏,一对塑型相似的黑釉陶塑“都元帅”骑马执壶首度公开亮相,经专家鉴定,初步判断为上至辽代下至金元时期山西窑口的黑釉陶瓷。这一发现很有可能成为当地契丹文化考古的一条重要线索。专家建议,文化部门应进一步搞好文物调查研究和发现地文化层探掘工作,这将对探寻施甸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中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施甸境内就发现了遗存在古墓碑上的契丹小字,虽然在十年间先后发现的19个契丹小字至今仍为学界争论,但从后期的DNA采集鉴定上,肯定了施甸确系契丹后裔所在地之一。经多年多方调查研究考证,施甸契丹后裔主要为契丹八部中耶律阿保机一支,系皇族,由于文字信息断代,因此,对当地文物进行深入调查、论证的工作便要承担起还原历史的重任。
????
当日鉴定会上,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张永康感叹道:就今天亲眼所见的文物而言,施甸的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多元。展示会上能够看到的文物就包含有汉代的青铜饰镜、宋元时期莆田窑白瓷盘、吉州窑的“天目”碗、龙泉窑的菊瓣青瓷碗、高足碗(残件)等,还有大量的明清青花、地方窑口的陶瓷器等,数量较多,文化信息较为丰富多元,是一批难得一见的宝贵文化遗产。更难能可贵的是,施甸居然出现了北方山西窑口、具有典型草原风格的辽代(金元)人物陶塑,塑型粗放大气,“人骑马”塑像写实特征明显,是元代及其以前的陶瓷典型器,国内首现,十分珍贵。这充分说明,边地永昌自元明以来,军屯、民屯文化博大精深,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特征明显、内涵丰富,边疆民族中的多民族成分问题值得学界和考古界做进一步深挖研究。
鉴赏会上同时展出了元代卵白釉(枢府瓷)暗刻菊纹碗、明中期孔雀绿“麒麟望月”五峰笔架等两百多件民间珍贵文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地发现的三彩、五彩陶瓷色泽保持完好,还有宋、元时期的龙泉窑瓷器,品相较为精细。
早年的民族大迁徙,究竟曾为施甸注入了多少文化元素?元代征缅军队、明清两代镇守永昌的数十万军民,他们分别来自何地?又留下了那些后裔?早已消失的契丹族在这片土地上还藏有多少秘密?这是我们一直不懈追求和期望找到的文化答案。我们相信,施甸文物研究的课题会为我们带来愈来愈多的精彩!
云南网通讯员:张恒、蒋蕾、杨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