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白——酒”当你听到这委婉的叫卖声,是否想起了儿时那甜甜的、醉人的味道,似乎所有甜白酒的叫卖声都是同一个腔调,像一首流传已久的老歌,或像一个永恒的约定,不管是来自哪里的商贩,叫卖时必须用这个唱法。来一碗甜白酒,吃的不是味道,而是长长的回忆......
仁和镇菠萝村以甜白酒而扬名,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甜白酒,制做甜白酒是家族传承的手艺,有的甚至还是看家本领!
制作甜白酒历史悠久
小时候每天会盼望着那个卖甜白酒的爷爷从菠萝村那边的田野走来,远远的看见他头带一顶草帽,步伐稳健的挑着担子,差不多每过一条田埂或每跳一条横沟,他就换一下肩。他总是身穿一套蓝色的中山装,虽有些破旧,但很干净。看到他慢慢走近,我们会喊到“卖甜白酒的来了,卖甜白酒的来了!”他似乎也在暗示我们快找大人来买,于是开始那天籁般的叫卖“甜——白——酒.......”调皮的我们总会跟在他后面跟着吆喝“蛋——”,爷爷回头说“小鬼,喊大人来买!”......
仁和镇的菠萝村以甜白酒而扬名,不仅因为甜白酒的美味,还因其在村里的历史之久,数量之多。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甜白酒,祖传的手艺一代代留传下来。
甜白酒成了特色产业
60多年过去了,菠萝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2016年菠萝村共计260户村民,1200余人,土地流转680亩,土地流转后劳动力的闲置,越来越多的村民‘重操旧业’加入卖甜白酒的行列中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22户专门在做甜白酒生意,甜白酒已成了菠萝村的特色产业。
菠萝村主任张国良介绍说,甜白酒历来是他们村的产业,也是他们的文化,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甜白酒,他们要把做甜白酒的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村民赵金明说:“土地下户后,我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弃医从事甜白酒的生意,年轻时候的我也曾外出做副业,但后来还是回家做甜白酒卖,我们姊妹7人,做甜白酒卖的就有4人。”
如今交通便利,卖甜白酒的小老板们也随之更换了交通工具,从起初的步行到自行车再到今天的小三轮或卡车,他们从相邻村寨到走乡串镇,销售区已辐射到施甸县的每一个角落,东至老麦、昌宁,南至旧城、酒房,西至何元、龙陵,北至由旺、水长甚至到保山。他们每天早起打点甜白酒和其他货物,迎着朝阳向不同的目的地出发......
甜白酒的制作很讲究
杨清泉家是村里做甜白酒的大户之一,他和老伴赵金艳卖了年近30年的甜白酒,风风雨雨这么多年,他们天天做,天天卖,生活如同他们的手艺越来越好,也如同甜白酒般一样的甜蜜。1999年夫妻两盖了传统的木架房,2014年又小换成了500多平方米的两层砖房,两个女儿也大学毕业找了工作。
早上10点左右,杨清泉开始了制作甜白酒的第一个步骤——泡米,做甜白酒的米是有讲究的,米的品质、软硬度决定了甜白酒的口感和卖相,水汹涌而下,冲出一个白色的漩涡,同时檽米的清香也随着气泡散开,杨清泉夫妇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俗话说生米煮成熟饭是有依据的,说的就是做甜白酒的关键,做甜白酒的米是不能煮的,只能蒸!杨清泉几次淘米后,提起一沙袋的生米放入大甄子里,再将甄子置于锅中,开始生火加热,灶门口升起了缕缕炊烟,随着火力的加大,柴火在灶里发出咔吱,咔吱的笑声……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不要打开甄盖,要一气呵成。当锅里泛起腾腾热气,甄盖滴水,糯米的香味已弥漫整个厨房的时候,杨清泉把甄子提出锅外,打开盖子,看到颗颗晶莹剔透的糯米饭,夫妇俩会心的笑了。
赵金艳往甄里一盆盆的淋水,目的是使米饭迅速冷却,待米饭凉透后,倒入大盆内撒放甜酒曲,然后搅拌。赵金艳双手轻轻地从盆底往上捞再翻向两边,来回做十余次,淋了水的糯米饭竟如此松散,根本不粘连,她解释到:这就是传说的‘粘米不粘饭’!
当搅拌均匀后,杨清泉急忙端来了坛子,赵金艳把拌了甜酒曲的米饭装入坛子里,一层层的压好,最后在坛子中间用拳头轻轻的往下钻,留这个小‘坑’是便于糯米饭深层发酵。这个时候制做甜白酒已大功告成,杨清泉封好坛子,把坛子藏于一堆木屑里,其实这是起到一个保温的作用,白酒就静静地藏在木屑堆里发酵,美味正在慢慢生成。
三天后,两坛醉人的甜白酒便出‘炉’了,启封盖子,醉人的香味浓香醇厚,坛子中间的小坑已聚积了黏稠的白酒汁,整块白酒像湿地的草坪厚厚的漂浮在酒面,这样品质的白酒说明制作得很成功,舀一勺品尝,果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甜白酒的吃法多,老少皆宜,每逢佳节良辰,来一锅白酒汤圆,团团圆圆,阖家欢乐。最经典的要数红糖白酒煮鸡蛋,不仅是滋补身体、恢复元气、催奶的保健型食品,味道可堪称民间上呈佳品。
[赵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