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旅游>>人文历史>>正文
施甸人的花街记忆
2017-06-01 16:26     (点击数)

 

缅桂花香飘过教室的窗台,飘过天井庭院的墙头,随着初夏的风雨吹散在小城的上空,属于施甸人家的端午节就要来了。  

在雨过天晴的街头,总能逢着这样的老人:梳着油光可鉴的发髻,花白的鬓边和衣襟的纽扣上别着一两朵缅桂花,手上端着瓷盘子,盘子里一半是用白色棉线穿成的缅桂花串,一半是用五色细毛线缠绕的手串。  

老人端着盘子供人们挑选手串,青、白、红、黑、黄的毛线组合排列,每一节都是老人亲手盘上去的。“手串戴到火把节,扔进火把堆里烧尽,能驱邪避毒,带来一年的好运。”老人念叨着。  

一毛钱一对的手串,从那天起便被人们系于手腕,或结起来挂于脖颈。我们对老人的话深信不疑,洗脸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打湿后就戴不到火把节了。后来,读到《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时,心中窃喜,老人交口相传的话得到了验证。  

施甸人还有“过端午,吃药根,换肠肚,一年四季不生病。”的传统。早市上,散发着山野气息的茴香根、小鸡腿、凤米花根……摆出几米远,草根各有疗效,补气、养血、驱寒。家家户户都要买草根,煲一锅药膳鸡汤。正所谓“药食同源”,一家人围桌而坐,喝一碗药膳鸡汤,不仅是端午节舌尖上的享受,还能祛病强身保健康。  

大概是在96年吧,昆明螺蛳湾商品展销会的首次到来让施甸花街刮起了龙卷风。在物资匮乏、商品流通难的年代里昆明螺蛳湾堪比如今的淘宝天猫。商品展销的摊位从 30大街一直排到电影院前后,热火朝天、人头攒动都不足以形容那年展销会的场面。在那次展销会上,人们买到了施甸街买不到的花裙子、夹克、皮鞋、炊具……第一次吃到了缅甸甩粑粑,大家排起长龙,目不转睛地盯着皮肤黝黑的缅甸人手中的小面团,像变魔术一样变成香甜的饼……展销会上总有买不完的东西。  

展销会走后,大家一脸落寞,以为昆明螺蛳湾商品展销会再也不会回来了。从此,“螺蛳湾来不来?”又成了施甸人花街的新期待。如今,有些人家里还能翻出首届展销会上买到的衣服或被套之类的物品。  

时光流转,有些关于花街的期待已经被人们遗忘了,但是有些期待却是深藏在血脉之间的,一到这个时节就有一种关于节日情怀的东西在生命中温热地流淌开来,而这种流淌牢牢地根植在脚下这片世代生存的土地里。  

施甸地头、山坡多粽叶丛,逢雨水便肆意舒展、绿意盎然。这个节令,粽叶老嫩相宜,自带扑鼻的清香。提着竹篮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在奶奶种下的粽叶丛前,用剪刀齐口剪下修长的粽叶。  

每年的端午,奶奶清洗粽叶后放入水里煮,在冷水中致凉,粽叶变得柔软翠绿。她取下二三月摘取风干的“羊巴巴”花,倒入沸水浸泡片刻,“羊巴巴”花溢出黄亮透明的液体。舀出浸泡好的糯米放入盆里,将“羊巴巴”花水和土碱水倒进和糯米混合。两张粽叶重叠起来、熟练地旋转折成漏斗圆锥形,再将粽叶尖端折回盖住上面的糯米,用手捏出尖角,然后用粽叶的尾部包裹好粽子,不留缝隙。棕披撕成的丝丝棕线,一头被奶奶紧握在手里,一头紧咬在嘴中,将粽子环绕数圈,紧裹住后,在腰处打结扎紧。我蹲坐着,看着奶奶的每一个动作。包粽子考究手力,我清楚的看见奶奶手上绷紧的青筋。  

后来,阳光透过老屋的窗棂,再也没有散在奶奶的白发上,而是碎落了一地。母亲已经接过奶奶包粽子的活,一边裹粽子,一边叮嘱看包粽子的孙子:“别动,弄散了,粽子就成一锅米粥了,告诉你妈妈,快点学学包粽子,等我走了,谁来给你包粽子哟!”  

阳光透过老屋的窗棂,打在我的长发上,笨拙的手叠粽叶、旋转、缠绕……孩子看看奶奶,又看看我“妈妈,我们是要喝一锅粥吗?”  

是的,我们都将经历这样的一种轮回,从女儿、母亲、到奶奶,把包粽子的活接过去,因为心里总有一种“谁来给你包粽子哟”的牵挂。  

晚饭过后,粽子,土鸡蛋、大蒜放进柴火大铁锅里煮。施甸自制的米红糖,红透剔亮如同一块琥珀,加入一两块水红糖便可熬制浓稠甜蜜的糖稀。  

粽子出锅需要几个小时,这个间隙一家人可以出去逛花街,现在的花街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逛花街回来,柴火就要燃尽,锅里传出的砰砰声渐渐减弱。掀开锅盖,粽叶和糯米交缠的香味袭来,剥开粽子,一根筷子穿着粽身,蘸上糖稀,未凉透,就送进口中。其实,粽子的味道并不足以惊艳,但是沁着流年的温暖,这温暖应和那个包粽子的人有关。  

又一年 五月初五 ,手串、药膳鸡汤、粽子、花街展销……今年的端午节你最期待的是什么呢?                    

[罗春莉]  

 

    
上一条:你,在哪里?
下一条:见证
关闭窗口
QQ空间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新浪微博 网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