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杨善洲精神>>事迹展示>>正文
壮歌撼亮山
——施甸县大亮山林场实施“绿色扶贫”工程
2015-03-18 10:36     (点击数)

盛夏时节,呵口气也会燃烧的日子。距施甸县城44公里的大亮山,无垠的绿色铺天盖地,迷茫着浓浓的雾气,于无声处自始至终演奏着一曲生机盎机的优美乐章,渲染着大亮山林场“绿色扶贫”工程的不朽业绩。    

苦荞粑咽出英雄泪 老书记退休育青山

1986年夏天,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来到大亮山的烂泥塘。听说来了“贵客”,烂泥塘的社长家一时挤得水泄不通。不知不觉到了吃饭时间,饭桌上立刻摆起花色不一的菜碗,排得整整齐齐的一碗碗包谷饭,闪着金灿灿的光芒。老书记瞅瞅饭桌又瞅瞅灶头,大步上前揭开盖在锅上的簸箕,锅上正烤着一块块乌黑的苦荞粑粑。“乡亲们的日子怎么样了?”老书记的声音不高却极有分量。“老书记,嗨!大亮山穷啊,不瞒你说,这一桌饭,也是大伙翻箱倒柜拼凑出来的。”社长哭丧着脸说。    

地处施甸南端的大亮山,最高海拔2619米,由于山高气温低,漫山遍野除了草就是刺,周围10多个村寨的群众靠种植包谷、洋芋、苦荞为生。包谷成熟期长达240多天,最高亩产仅100多公斤。野芹菜、芭蕉根、泥山药纷纷上了农民的餐桌,群众生活往往是“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于是,大家便靠毁林开荒来扩大耕种面积。每村的开荒面积,每年以50多亩的数量剧增。嚼着又苦又涩的苦荞粑粑,老书记噙着泪水,痛心地说:“解放这么多年了,还叫你们忍饥挨饿,我对不起你们啊!”于是他率领有关人员,餐风露宿,徒步走了24天,详细了解大亮山的土壤、气候、地理环境,萌发了在有生之年改变大亮山面貌,实行“种树扶贫”的决心。    

1988年3月,杨善洲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主动提出到大亮山创办林场。老伴、孩子和周围的同志关心地说:“辛苦了一辈子,该好好休息几年,何必再到大山上劳累。”也有人说:“想把一片穷山恶水变成林场,谈何容易?”老书记的话掷地有声:“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    

当时的大亮山道路不通,环境恶劣。3月4日,大亮山林场正式挂牌,老书记率领10多名职工,人挑马驮,把生产物资、粮食、行李搬到了场部,又用树枝树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窝棚,度过了创业史上的第一个风雨之夜。天亮后,他带人翻山越岭去寻找树种和树苗,抓住时机起早贪黑植树,当年便造林5000多亩。没有资金建住房,就边造林边修建了几间油墨毡房,因陋就简解决办公和住宿问题,一住就是9年半。水果上市季节,老书记和林场职工赶着马、冒着雨到几十公里外的集镇上拾果核,育了50多亩水果苗圃;为办好林场,他不顾年老体衰,多次到省、地各级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为照顾好新栽的小雪松,不分昼夜守候在山上,不慎摔倒造成左腿股骨粉碎性骨折,至今不能正常行走……    

老书记和林场职工的汗水和心血没有白费。13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占地7.2万亩的林海,完成人工造林华山松5.6万亩,发展茶叶800多亩,水果300多亩,修通公路18公里、防火线路10公里,架设生产生活高压线路8公里、水管2公里,修建砖木结构的职工住房7幢、砖混结构的茶叶初制所1幢、守山哨棚9个、了望台1个。林场职工发展到了40多人,并培养了一批意志强、技术硬的骨干力量。老书记还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创办了水果基地、红砖厂、茶叶初制所等,使林场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5.6万亩华山松完全成林后价值可达3亿元,多年不见的麂子、豹子、豺、猕猴、锦鸡、白鹇、眼镜王蛇等珍稀动物又重回故里。杨善洲以他的模范事迹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全国十大绿化奖提名、省造林绿化先进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山里的气候瞬息多变,车前烟雨霏霏,车后却艳阳高照。云开雾散之后,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大亮山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漫山遍野灿烂如霞的大树杜鹃,就是它五彩的飘带,在松影下还隐藏着珊瑚似的野丁枣。林场现任场长杨开源感慨地说:“大亮山能从一片荒山变成绿洲,是因为有不爱功名爱人民的老书记,有甘于清贫、勤于植树的亮山人,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亮山精神,每一片绿荫下都浸透了林场职工和区域内干部群众的心血。”    

在海拔1900多米的打磨山哨所,护林员王治根边在火塘里浇洋芋边介绍,该哨所建立于1989年,有4名职工,管护着2万多亩森林,林区跨旧城、酒房两个乡,离最近的酒房集镇有7公里。城里人看30多个电视频道仍不尽兴,可这儿却连电视都没有架通,唯一能体现一点现代气息的是一支老式的“Kenwood”对讲机,巡山凭的是两只胳膊两条腿。因为潮湿,哨所里的人无一例外患有严重的风湿症,有时连路都走不动,长柄砍刀、荆竹棍、酒葫芦便成了护林员随身携带的“三宝”。到了雨季,被褥都长了霉菌,从早到晚白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别说生人,就连偶尔莽撞闯进屋来的一只小草豹都会让人感到特别亲切。唯一的一副象棋已被磨得辨不清“将”、“帅”,只有用破铁锅做成的彻夜不来的火塘,朗朗昭示着人的存在。    

护林员巡山时,走一段路在树上留一个记号,即使这样,迷路的事仍时有发生。有一次王治根和同伴在茫茫大雾中迷失方向,走了4个多小时,仍在原地打转,又饿又累。这时,王治根看见前面蓝光一闪,他屏住呼吸仔细辨别了四周的环境,凭感觉断定出那是一只迷路的狼。他由此作出一个胆大的决定:人手一根荆竹棍,亦步亦趋,紧跟着狼。就这样,他们最终走出了迷谷。“幸好那是‘孤独行者’,没把我们带进狼窝里去,”王治根不无诙谐地说。其实,误把长满青苔的蟒蛇当作枯树根,把野牛当家牛吆喝,这样的事很多林场职工都遭遇过。    

林子造起来了,如何保证山青水长流?护林组组长周波介绍:大亮山始终把森林防火作为林业发展的第一项职责来抓,以三级联防为基础,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增强了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设立了打磨山、王家麻厂、红木水凹、黄泥沟4个哨所,组建了一支30人的半专业扑火队,采取科学方法,对林下可燃物实行计划烧除,积极推广应用森林防火科技手段,增强森林防火主动性,充分利用省级卫星林火监测中心和火警定位的有利条件,使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快捷;建立和完善林区暂住人口管理登记,坚持巡山检查、坟地主登记,实行生产性用火审批等火源管理制度,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使林场取得了连续13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林场在绿化荒山的过程中,不忘造福当地群众。每年无偿供给每户村民2立方米木柴,解决村民的用柴难题,还由林场投资,群众投工投劳,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电,义务为群众开展林果科技培训1万多人次,使2000多人靠发展林业脱贫。姚关镇雷打树村的支书杨春山说:过去群众养猪是自由放养,养的是“长命”猪,耗粮多效益低。林场建成后,大亮山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粮食单产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以上,在林场技术员的指导下,当地群众改自由放养为圈养,打出“雷打树”品牌火腿,全村每年出售火腿5000多公斤,仅此一项收入7万余元。    

今年,借助施甸县委、政府实施2万亩退耕还林项目的东风,大亮山林场积极为项目区的13个乡镇培育高效经济林木树苗50亩,240万株,相信不远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荒山靓起来,有更多的群众富起来。    

 

                                      保山日报2002年7月20日1版  王文萍    

    
上一条:一位老人与一片森林
下一条:丹心与共亮山辉
关闭窗口
QQ空间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新浪微博 网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