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月4日,一个小男孩在姚关镇陡坡村大柳水刘家山头一户贫苦的雇农家中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备受家乡人民称道和爱戴的杨善洲。父亲杨发龙,朴实厚道,乐于助人。母亲席有娣,心地善良,勤俭持家。杨善洲兄弟姊妹6人,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有4个孩子都夭折了,仅杨善洲和妹妹杨善珍活了下来。由于吃不饱穿不暖,小善洲经常生病。父母为把他抚养长大,按当时家乡习俗,把他过寄给当地一位名叫马莲的妇女,认她作干妈,干妈给他起了寄名 “马桩”,希望为杨家拴住这一根独苗,后来乡亲们都叫他“小马桩”。
杨善洲的童年,中国政治黑暗,内忧外患,人民生活疾苦。他的家乡大柳水更是贫困落后,加之出身雇农家庭,年幼的杨善洲饱尝贫困之苦。小小年纪的他立下了志向:无论如何,一定要读书,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及家人的命运;通过读书,改变家乡的面貌。然而,一个雇农家庭的孩子要想读书谈何容易,家中吃了上顿无下顿,父母常常为揭不开锅发愁。父母虽有心供他上学,却拿不出钱来。贫寒少年的志向和执着深深打动了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寄母马莲。马莲是一位草医,乐善好施,在当地小有名气。看到小小年纪的杨善洲懂事明理,有志向,认定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便把杨善洲接到身边并送到附近的私塾读书。寄母的无私善举圆了有志少年的读书梦,并对他日后优秀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私塾后,杨善洲对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十分珍惜,读书非常用心。常常带上一个玉米粑粑或几个烧土豆就是一顿午饭,有时还饿着肚子坚持上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放学后他就帮着父母打柴割草,晚上回家挑灯苦读。三年后,寄母又把杨善洲送到陡坡村大坪地席文儒老师的私塾进一步学习。席文儒老师的私塾离外婆家不远,他白天到学堂读书,夜晚住在外婆家里。外婆心疼外孙,就给了杨善洲家两亩半山地,于是,他一边读书还一边种地。杨善洲在席老师家又学了三年,品学兼优,深得席老师喜欢。
杨善洲是姚关人,从小就听到许许多多关于明朝抗缅名将邓子龙的传说,对他无比崇敬。在席老师这里学习期间,同样对邓子龙将军满怀敬意的席老师又给他讲述了史书上记载的一些故事,领着学生到大关、小关、清平洞等邓子龙作战、驻扎的遗址凭吊,并抄录清平洞石壁上雕刻的邓子龙诗歌。席老师的教育,使杨善洲对这位名将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暗暗立誓,将来也要做邓将军那样的人,为国效力。